 |
被忽略的島嶼 (小毅)  |
| |
上個禮拜六到了東嶼坪享受了兩天沒有時間的日子,不必擔心何時要上班,不必急著吃飯,不用接手機,只問自己想做什麼,嶼坪山石嶙峋,碧海連天,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悠閒就是島上...
|
 |
 |
哭砂 (小毅 )  |
| |
好喜歡黃鶯鶯唱的哭砂,因為Tracy的聲音好美,加上當時剛好失戀,歌詞意境也剛好正中下懷,所以喜歡...
澎湖的海砂問題,一再的教訓難道真的沒能讓故鄉人學乖嗎?問問烏崁人對於抽砂...
|
 |
 |
蛇頭山四角嶼 (林翠萍)  |
| |
蛇頭山位於風櫃的另一側,這曾是中法戰爭的古戰場,地處僻靜的海邊,沿路盡是春天的翠綠與夏天的蔚藍,陽光般的天人菊,灑滿綠野,聽見海的呼喚,就是停車的時候了。
沿著木板棧道登上...
|
 |
 |
初一十五 (站長)  |
| |
初一十五
農曆的初一十五對澎湖人而言不止是吃素拜拜的日子,也是澎湖人世代傳承與海有約的日子,撕著日曆,過著日子,在期盼中的生活有一籮筐潮起潮落談不完的記憶。
澎湖群...
|
 |
 |
觀音亭 (站長)  |
| |
長堤上的記憶
觀音亭緊鄰馬公市區,風景絕佳﹐在旅遊旺季來臨時遊人如織是觀光客最熟悉的旅遊勝地。
觀音亭內有寺廟造型古樸清雅,暮鼓晨鐘清幽絕塵,前面是一片金黃色沙灘,...
|
 |
|
|
| 心情文章 |
 |
通樑是白沙島西端的一個小漁村,扼跨海大橋出入口,澎湖聞名的通樑大榕樹,便座落在村中的保安宮前。這株古榕因受到坐北朝南的保安宮遮蔽,在澎湖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下,樹冠高度無法超過廟宇,便橫向往前生長,氣根自然下垂後,接觸土地又長成新枝幹,歷經三百多年,至今氣根樹幹多達九十多株,綠蔭涵蓋範圍廣達六百多平方公尺,綠蔭如蓬,形成一天然華蓋。
午後的古榕,陰涼而靜謐,坐在樹下的石桌椅,聽微風吹過樹梢的窸索聲,炙烈的陽光自葉縫間篩落,流洩過飄盪的氣根,灑落在在石椅上,午寐老人半閤著嘴角,如此的享受當下。三百多年的古榕大樹公,與通樑村民共同歷經無數的風雨寒暑,也是村民的信仰中心,村裏出生的小壯丁,都是拜古榕為義父,祈求平安順利的長大。
當我還是一個小學生時,學校的遠足就有好多次到通樑來玩。三年級那一次的遠足,我帶了平常吃不到的乖乖、可樂果和一顆稍嫌太大的西瓜,一路乘車的顛簸下來,我把重重的西瓜小心地揣在懷裡,深怕它因震動而裂開,同學的眼睛不時飄來好奇的眼光,打量著我的包包怎麼看起來又大又圓,我不安的坐在車上,心裡懊惱著為什麼要帶這丟臉的麻煩東西來,一到目的地通樑大榕樹,下了車我就迫不及待的拖著它找個落腳處,恨不能趕快解決掉它。哪知我把布袋束口一打開,吃驚地發現它已經裂了,幸好媽媽細心,另外用塑膠袋裝著,我把它拿出來,剝成兩半,眼看著黃澄澄的果肉,心想我是怎麼吃也吃不完的,於是我拜託坐在身旁的最要好的同學,我們一人一半,一湯匙一湯匙的把它囫圇吞完了,剩下的瓜帽子,還讓好多蒼蠅高興的飛來飛去呢。現在我瞭解到媽媽是怕我天氣熱口渴,這件事也成為我心中甜蜜又有趣的回憶了,只是那多汁的果肉卻像是刻印在腦海中似的,教我現在再看到西瓜,那通樑老榕的婆娑樹影就會浮上心頭。
在榕樹廟右前方不遠處就是跨海大橋了。
跨海大橋連接白沙與西嶼兩大島,這一處海域水流湍急洶湧,形成無數的漩渦,古時是最不利航行的「吼門水道」,舊跨海大橋於民國五十九年通車,當年是遠東第一座深海大橋,由於長期受湍流得侵蝕,舊橋墩已經岌岌可危,於是必須另建新橋。新橋於八十五年完工,全長2600公尺,寬12公尺,各種車輛均可通行,並有行人磚道,可供停車佇足,一覽橋上的壯闊景色與橋下險惡怒濤。大橋的左側在廟前原有一漁港,政府特別在右側再興建一個漁港,倘大的漁港靜靜躺著一兩艘漁船,村裏的人不太願意告訴別人為什麼不用新漁港,陽光斜斜照人,變得沉默,漁港也沉默。
新大橋的完成,沒有淡水關渡大橋炫亮的嫣紅,卻有澎湖人的確確實實、簡簡單單,橋的頭尾,是以白色拱門為造型,映襯在藍色的天空下,成為拍照的熱門景點,而開車奔馳在寬闊平直的新橋面時,享受與海天同行的恣意暢快,讓人在夜裡也悸動不已。
有一天夜裡,開車經過,女兒圓圓問我:橋上的小星星怎麼變少了。崁在馬路上的黃色反光鏡一亮一亮,是女兒眼中的小星星,她居然敏銳地察覺橋上的小星星有些不見了。我告訴女兒:星星走了,因為沒有愛護生命,星星離開來警告人類。沒幾天後,報紙上報導橋面上出現了裂縫,嚇壞了往來的人。但橋是忠實的僕人,從未喊累,它會一直盡忠職守到生命的終結,重演舊橋在轟然巨響,粉身碎骨後的空虛。
期盼可以擺脫不斷朝著舊橋彼端出走,扛著背包離鄉背井青年的無奈身影,澎湖人對新大橋的落成,也盼望能帶來家鄉發展的繁榮景象,橋下的漩渦裏有著大大小小難以游離的魚,等待天時的魚等待漩渦的停止;漩渦捲不走橋上每一個離鄉奮鬥遊子的鄉愁,也留不住決心出外打拚難捨的心情。一個個迷離的漩渦,攪拌著一顆顆出外人的心; 一步步消失的腳印,牽絆著一張張異鄉人的靈魂。從橋的此端到橋的彼端,究竟牽扯著我們的身軀抑或身軀內的魂呢?成千的遊子度過橋後,總不忘對通樑保安宮合掌膜拜一番,祈禱著我們共同的心願:保佑澎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