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心情文章 |
給產官學界的一封信:探討現階段澎湖最緊要 (站長) |
(無圖片) |
|
 |
澎湖這個沒有工業,沒有農業就連漁業也逐漸枯竭的地方,人口外流嚴重,就算真想留在這土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說鄉下地方生活容易消費較低,其實對澎湖而言卻不是如此,一個沒有生產力的地方絕大部分物資都需仰賴台灣供應,航運成了澎湖人的包袱,還停留在小船航運的碼頭,無法降低運輸成本,70年代的航運套入90年代的背景,高高的吊臂一件件吊起澎湖人的最底層的生活需求。
沒有航運,澎湖就沒有未來。交通機票昂貴,無法取代航運的載貨功能,澎湖人因為沒有迅速便利的交通輪船,發展觀光處處受到航空公司的鉗制,高姿態的航空公司顯現出另一種權力的傲慢,漲價他們說了算數不需考慮澎湖人的感受,無需考量對澎湖旅遊的衝擊,昂貴的票價寧願讓台灣大旅行社層層剝削也不願直接回饋澎湖人,反正夏天機位一票難求,多的是有人搶著要。機票漲價了,因此業者自己設法從其他地方降低成本,以確保所謂最低團費的競爭。為能控制「最低團費」就必須採取兩種做法:一種是用騙的,例如:1500元的餐費實際只做出了1000元。一種是用拐的,例如:先讓你曬太陽等受不住了再邀請參加高價自費的活動,尤其最近的夜釣小管更是糾紛連連。
當我們開始明白了澎湖人的無奈與無助,這也算是一種飢寒起盜心吧!旅客的貪小便宜與航空公司的壟斷交通,地方航運團體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致使不得不抓住最後的一點生計利益,加上人才的不足,台灣旅行社的掌控行銷通路及部分地方業者對價值的墮落,糾葛造成澎湖的觀光產業落後原因。
澎湖的東北季風從中秋節過後開始狂掃澎湖,7級風速造成波濤洶湧,一直要到翌年的農曆四月才開始迴轉平息,這段時間觀光產業完全停擺,政府與民間不斷嘗試想突破困境,有所謂風帆競賽,吹風專業,冬季品嘗海鮮等等,或許如此用心良苦對政府部門而言是不得不做的工作,但以專業的產業角度而言無異是浪費資源難有建樹,試想澎湖人本身都不歡迎親友冬季來訪,表示冬季旅遊軟硬體都還遠遠落後不足,那冬季來的旅客反而會成為負面宣傳。希臘與我們的旅遊季節完全一模一樣,他們不會在意淡季問題,因為每年幾百萬人的造訪已經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多年來不斷有人提出冬季旅遊建言,主題不外乎是利用澎湖冬季資源,例如:風的利用,澎湖蕭瑟的景緻,背風面的開發,海鮮,低價的住宿及交通等等、、、、。討論這個問題須先釐清旅遊的主要目的,其中包含:解壓,感情交流,增廣見聞,學習等等目的並需配合舒適度的調劑。若將行銷澎湖冬季設定在旅客個人的心境體會,忽略了市場的主要支撐結構則想要創造經濟效益無非是緣木求魚。
若想規劃風的利用或背風面的開發需要投入建設,倒也未嘗不可。但目前暢通的國際化旅遊模式,競爭者已不是台灣業者而是國際競爭者,小鼻子小眼睛的規劃無法與國際競爭,反而在主流市場旅客區隔上反其道而行,排除了真正有消費能力者及有口碑傳播的旅客,旅客數的統計迷失,忽略了消費能力的考量,當然難以吸引民間投資,某海洋牧場就是個典型案例,雖然有避風的地理位置,但粗造的服務可以在旅客反應上得到答案。
旅遊是價值的競爭而非價格的競賽,不是模仿而是專業的研發。澎湖旅遊沒有價值觀念缺少專業研發,加上法令的窒礙難行更讓劣幣驅逐良幣,旅遊產業雪上加霜。
並非一定要有大投資才能發展而是找出問題,成立一個專業研發單位有助於找出問題,問題是政府有否能力找出到人才進而整合運用。
澎湖的夏天具有國際競爭實力,卻受交通與法令的鉗制。而若要發展冬季旅遊,民間的投資評估在於短期內如何延長觀光時間,能否將5月至9月的營業時間拉長為3月至11月,而能否拉長營業在於有否精采行程活動供應旅客。
這與投資意願有絕對關係,有人認為:澎湖現階段最緊迫的事設立五星級飯店及招商投資,彷彿若有五星級飯店則觀光產業可以快速成長。這個觀念有待商榷,澎湖最急迫的問題應該是交通問題;每年夏天從5月至9月是觀光期,一票難求,倘若想來的人卻無交通工具可搭乘,飛機班班客滿大家都得搶票,可想而知不是旅客決定是否參加澎湖旅遊,而是誰掌握機位誰就擁有客源,但誰能掌握機位呢?第一:要與航空公司有大量票務往來,例如有國外線的大旅行社公司。第二:要擁有一定財力敢直接與航空公司一次大筆買斷機位者,壟斷了機位並不表示穩賺不陪,必須要招攬足夠的旅客數來消化機位,怎麼招攬呢?設計出一個包含有高自費活動的超低價位行程,透過台灣一些旅行社的分頭促銷,從中賺出差價來達到人數需求;當然高自費活動的超低價位行程會被絕大多數的旅客抱怨,通常業者被抱怨就將罪過推給澎湖,找個藉口說:這就是澎湖啊!它原本就是這般面貌。
這種業者吸收低消費的客戶群排擠有能力想參加精緻旅遊的旅客,同時創造出高比率的消費糾紛;澎湖的資源被逐步消耗掉,只要一次,狠狠剝削的經營心態掌控澎湖最大旅遊市場。這種市場無法吸引投資,無法與國際接軌,注定未來將逐漸被國際市場淘汰。
政府要做什麼?或許政府現階段該思考的不是推動冬季旅遊而該是如何突破交通的限制,推動海上人貨運輸,降低昂貴的貨運價格,鼓勵旅客將私人交通工具海運來澎,如此一來可提升旅客交通便利性及降低交通旅費,更可增加旅客量及帶動其他消費。有了旅客量當然才會吸引投資意願,有了投資意願或許冬季旅遊所需之軟硬體設施才有人願意投資,至少夏季若能有足夠的旅客量才能養活人才,曾經在網路上流傳一句間酸刻薄的話:在澎湖只要看到兩條腿走路的都可以稱為導遊。這是對澎湖人的侮辱,但反求諸己,澎湖的觀光產業環境如何留的住人才,不願和稀泥的人自然不願意帶領昧著良心的行程,不願欺騙旅客;而澎湖有多少旅客真正知道什麼是好行程,在不知如何選擇的情況下反正只要有機位只要便宜就好,久而久之,人才留不住就形成了惡行循環,依照企業管理理論,有頂尖人才才有頂尖公司,站在地方發展的角度,沒有頂尖人才當然沒有頂尖發展能量。
澎湖必須站在國際化的眼界來規劃未來,找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特色,不是一味模仿別人早已開發成熟的產品,那表示永遠沒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產品,例如目前澎湖最大宗的旅遊行程設計,其中唯一有與海洋接觸的只有水上活動,國際上只要是海洋型島嶼到處都有水上活動,以人力及物價成本而言是無法與東南亞國家相競爭抗衡的。政府應該結合專家學者及業界來探討真正澎湖特色的方向,並且針對窒礙難行部分修改法令才能讓有意願投資者,願意投入這個市場,尤其是相關船務休憩法規更是刻不容緩,限制了船隻運用就是限制了海洋發展,沒有合法性就沒有保險理賠,澎湖永遠無法透過民間活絡的創造力突破行程研發瓶頸。
澎湖有廣大的潮間帶創造出獨特的產業休閒活動,這是上天賦予澎湖的最佳禮物,澎湖有最好的治安這是最佳的競爭工具,遠勝於其他國家,善用工具配合法令可以發展出一套別人難以匹敵的清晨、黃昏及夜晚行程。將潮間帶的產業休閒活動結合養殖業除了可以保護我們的海洋外,亦可成為養殖業另一條行銷通路。
就行銷澎湖的角度而言,不是在於花火節的迷失,更重要的是教育旅客什麼才是真正具有特色的澎湖,建立屬於澎湖的通路不是大熱天市區觀光不是走馬看花,當既得利益業者不願改變欺瞞的生意手段,那透過公部門的宣傳,讓旅客先了解他們能要求業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如此業者才會願意提升品質,否則空有政府的努力卻無業者的配合,根本無法成功!
我們澎湖人何其幸福連水果都吃進口貨,「道地的台灣進口貨」連價位都貴台灣2成,因為人才外流,缺水缺電所以沒有發展科技產業的條件,通常高中畢業就得出外求學,離鄉背井訓練了澎湖青年的獨立性,家鄉的色彩越來越模糊,出門在外融入環境成了外鄉人逐漸不再渴望留在這片土地;即使現在有了一所大學也留不住不得不出外奮鬥的心。
當台灣旅客來了幾次澎湖就說懂這島嶼,用眼睛看到了就說明白,當網路上張貼著一篇篇旅遊專家毫無感情的行程設計,千篇一律的行程安排,開始帶著一車車蜂湧而來的旅客在酷熱的陽光下,指著人擠人的沙灘說:這是澎湖最美的沙灘。 汗水滴在澎湖的沙灘上,垃圾丟在少了感覺的島嶼上,陽光火刺刺的照射在挺拔的玄武岩,感情沉沒在這個島嶼人的心理;似乎沒了感情也逐漸失去那份美。
當全世界海島國家都致力於發展觀光時,再看看宜蘭的冬山河,屏東的黑鮪魚季,親愛的朋友是否可以告訴我,我們的家鄉,這正在快速沉淪的島嶼,沒有工業,沒有農漁業,又沒了旅遊業,還能有什麼?難道我們的未來只能被迫選擇烏龜般縮著頭期盼政府可以三通帶來商機!還是像觀光景點的珊瑚礁般教人任意踐踏!
研究澎湖旅遊多年,這孕育我們的地方,這裡的美千變萬化,這裡的美要以心感覺,這裡的環境可以令人感動,只是我們必須再忍受多久遊覽車上一群群旅客落寞的臉,呆望著窗外那些觀光景點;還是我們只能假裝無能為力地把美麗的珊瑚礁,美麗的海洋,藏在自己心裡,我們又怎能苛求那月薪只有一萬多元的遊覽車司機,月薪六千元的導遊小姐,以及無助的旅客將無奈的情緒發洩在每天1500元日薪的導遊身上,我們的這些遊覽車司機、導遊小姐、領日薪的導遊習慣了,就如同我們習慣了,習慣了沉默!
飛機在天空拉出長長的尾巴,選擇沉默,我們看的到澎湖亮麗的未來嗎?沒有悲情島嶼,只有少了力量的沉默島嶼;我們有沒有必要採取其他行動,直接訴求改造澎湖觀光未來!
當我們祈求天父的垂憐,偉大的天父都知道,但是祂要我們盡心盡力先去付出努力,在努力中得到力量,以力量中解決問題,在過程中得到智慧!如果只是選擇沉默何嘗不是對現狀的認同?曾經有多少祖先的足印,踏在東嶼坪的土地上,多少學子在教室嘻笑,如今頹廢的教室貼著醒目的紅條──【禁止偷窺】。這沒有了時間的島嶼能保留下來的難道只剩【禁止偷窺】。坐在廟口海風徐徐,空氣中卻瀰漫一絲絲的孤獨,島嶼的人真的想走嗎?生命難道只能與現實妥協嗎?當異鄉人帶著魚叉遠從台灣而來,一次次將魚叉刺在每隻魚的身上,我們是否就像那鸚鵡魚,晚上睡覺躲在自己做的帳篷裡,卻自以為是的認為魚叉永遠不會插在我們身上。當魚與島上的人都走了,還剩下什麼?回憶或是獨自挺立的玄武岩;大家都很忙,這塊土地有能力的人似乎都很忙,但玄武岩內躲藏的文石又能躲多久。
改變需要勇氣與能力,沒人願意作那隻待在逐漸加熱鍋中的青蛙。 今早下雨了,難得的早晨。記得有一回在頃澎大雨時與家人開車到大果葉的海堤上賞雨,海巡署官兵以為我們想不開。其實真的想不開是對這片土地的依戀,我們誠摯的邀請有人願意花點時間走下來,一起改變那不該屬於這裡的欺瞞,讓島民有個未來!
|
|
|
 |
|